拔罐療法
作者:崔承斌、歐陽頎
(本文摘自《圖解拔罐療法》,人民軍醫出版社)
【概述】
面神經麻痹是指由於面神經受損而引起的面部肌肉運動功能障礙,可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面癱一般指周圍面神經麻痹,亦稱面神經炎,是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臨床主要表現為口眼歪向健側,笑時口歪更明顯;額紋消失,不能皺額;鼻唇溝平坦;眼不能閉合,露睛流淚;不能做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
本病歸屬於祖國醫學的「中風」之「中經絡」、「口眼歪斜」等病證範疇,多見於青壯年,如係中風引起,則多屬中風後遺症。多為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氣血痹阻,筋脈失於濡養所致。
【診斷要點】
-
常在受涼、吹冷風後起病。
-
引起面神經麻痹的原因較多,以受寒性面神經炎最為常見。若因中風引起,多伴有肢體癱瘓。
【治療選穴及部位】
主穴:患側下關、牽正、地倉透頰車、對側合谷。
配穴:鼻唇溝平坦或面肌痙攣者配迎香、禾黲;鼻中溝歪斜配水溝;口角歪斜加承漿;露睛者配承泣;耳後疼痛或覺異常配翳風、聽宮、風池;額紋消失加太陽、陽白、攢竹。
【操作穴法】
方法1
-
囑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穴位常規消毒,用毫針針刺,取得針感後起針,然後立即用小火罐吸拔於所選穴位上,留罐5~10分鐘。順序為額部、面部、口角部,最後大椎。
-
隨症加減,一般取患側主穴,症重或病程在1個月以上者,加取健側主穴,配穴按症選取,只刺不拔罐。
-
每日冶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法2
-
囑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穴位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5~20分鐘。
-
起罐後用藥外敷(藥物組成為:白附子30g,白芷、川芎各15g,痲子仁(去殼)5g,共研細末。每取藥粉40g,麵粉20g,伴和均勻,用生薑或米醋調和成粥糊狀,分做成4個藥餅(小於罐口),貼於應拔穴位上。4~5小時後取下。
-
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
-
拔罐治療兩種類型面癱取穴和治法相同,但療效以周圍性為好,中樞性癒後較差;急性者療效較好,慢性者效果差;腫瘤和其他某些疾病導致面神經嚴重損害者,不在治療之列。
-
本病要堅持治療,治療期間注意休息,防止著涼受寒。
-
一般取患側,病程較長者加取健側穴位。
【典型病例】
張某,男,2天前因感受風寒而左側面部緊麻不適,吃飯漏飯、漏水,檢查見左側額紋消失,左眼閉合不全,口角歪向右側,左側鼻唇溝變淺,鼓腮、示齒時口角歪斜更甚,診斷為左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經治療4次,諸症基本消失,為鞏固效果,又治療3次,恢復正常。
刮痧療法
作者:崔承斌、歐陽頎
(本文摘自《圖解刮痧療法》,人民軍醫出版社)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頸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臨床以突然發生的一側面部癱瘓、口眼歪斜為主症,發病時,先為耳後疼痛,繼則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患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嘴角向健側歪斜,進食時食物常嵌在齒頰之間,喝水時常從口角流出。
本病屬于「面癱」範疇,中醫認為本病乃因風中經絡,經氣阻滯導致。
【治則】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法】採用直接刮法。
【工具】刮拭用油可選用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
【取穴】
頭面部:攢竹、陽白、迎香、頰車、地倉、人中。
項背部:風池、天柱、大椎、心俞、腎俞。
上下肢:合谷、太衝。
【刮拭手法】先刮頸背部、重點刮風池。再刮頭面部,重點刮頰車至地倉。然後刮上肢合谷,最後重刮太衝。隔日1次。
【病例】患者,男,34歲。初診:口眼歪斜1天,症見:右額紋變淺,右眼閉合不緊,右面感覺遲鈍,口角歪斜左側,吐詞不清,口水時從右角流出,不能吹口哨,舌質暗紅,脈弦緊。診斷:右側面癱,證屬風邪中絡,痰阻血瘀。治宜祛風解毒,化痰通絡。刮痧治療,3天1次,10次痊癒,完全恢復正常面容。
【療程】5次為1個療程,一般需治療3周以上,病程持久者需長時間治療。
【注意事項】
-
忌食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不易消化,熱性補藥,熱性食物,如煙、酒、濃茶、綠豆、羊肉、狗肉、動物內臟、蛋黃、魚子、帶魚、公雞、蟹、松花蛋、甜食、黃花菜、鹹菜、巧克力、飲料。
-
多食新鮮蔬菜,粗糧如豆類、黃豆製品、玉米、瘦肉、洋蔥、山楂、海帶、大棗、苦瓜、冬瓜、黃瓜、香蕉、茄紫、絲瓜、南瓜、甜瓜、桑椹。
-
減少光源刺激,如電視、電腦、紫外線等。
-
面癱疾患者應注意功能性鍛鍊,如抬眉、雙眼緊閉、鼓氣、張大嘴、努嘴、示齒聳鼻,濕熱毛巾熱敷,每晚3~4次以上。勿用冷水洗臉,遇風、雨寒時,注意頭面部保暖。
耳穴療法(一)
治頑固面神經麻痺得癒
作者:周爾晉
(本文摘自《火柴棒醫生手記》,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安慶市供銷系統有一婦女50餘歲,患面神經麻痹長達8年之久,自以為終生不癒,上門為其治療。我便取其雙側耳穴:面頰、上、下頜、口、神門、皮質下、肝、枕,另外在健側腳背覓取一高升點(即特別痛的點),治療40天,後又貼藏菜籽一次,可管用10天,終於治好此頑疾,使她恢復容貌,驅除痛苦。
這是我治面神經麻痹患期最長的一位,也是下功夫最多的一次。
面神經麻痹以早期治為好,但晚期亦未必不可治,要拿出「鐵杵磨針」的精神,再頑固的慢性病也是可以治的。
耳穴圖如下:
上下頜→頜(耳垂九宮格3)
面→面頜(耳垂九宮格5~6之間的長橢圓區)
耳穴壓法:用火柴棒的頭壓住穴位,也可以用類似火柴棒頭大小的圓鈍器具。力道以患者能承受為佳,每次按壓時間約心中默數到200的時間。壓完一穴,再壓另一穴。壓完一耳,再壓另一耳。主穴可以重壓一次,或者一次壓默數到400的時間。以壓完後兩耳均有火辣辣的脹熱感為佳。
耳穴療法(二)
面神經炎
作者:吳杞、歐陽頎
本病係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的面神經炎,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亦稱倍耳麻痹。中醫稱為「口眼歪斜」。
常因局部受風寒而起,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40歲最為多見。多數為一側性,雙側者甚少。起病急,癱瘓前數日患側耳後、耳內、乳突區可有輕度壓痛,繼之一側面部表情肌出現癱瘓。常於清晨漱口時突然發現漏水而發現本病,症見:面頰活動失靈,嘴唇歪斜,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對側。部分病例因在面神經管中的鼓索支被侵,出現病側舌前2/3味覺障礙。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感受風寒之邪,經絡受阻,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
【辨證取穴】
主穴:相應部位(口、眼、面頰、額)、腎上腺、三焦。
配穴:脾、肝。
【耳壓方法】
辨證選取5~7個耳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貼壓,以直壓或點壓手法按壓,一般早期用直壓法,恢復期用點壓法,每次取一側耳穴,2~3日1換,兩耳交替進行,10日為1個療程。
【典型病例】
史某,男,23歲,工人。左側面部不適2天而就診。2天前起床後突起上症,自覺面頰部沉緊不適,口角有歪,刷牙漏水,飲食滯留口內。診時見語言不利,左眼瞼不能閉攏,額紋及鼻唇溝消失,面肌不能隨意運動。診斷為面神經麻痹(左)。耳壓:面頰、眼、額、三焦、腎上腺等穴,中等刺激,2~3日1次,兩耳交替進行。5次後,左眼已能閉合,飲食不再滯留。經續治療5次,全部恢復正常。
【按語】
三焦、相應部位為治療的主穴,治療時刺激量宜大,其餘配穴可用中等刺激。周圍性面神經炎早期治療可單獨耳穴貼壓或耳穴電針治療,可避免局部強刺激導致的面肌痙攣。本症急性期療效顯著,復發者仍有效,陳舊性者可用放血療法較好。治療期注意局部保暖,早晚自行輕輕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次5~10分鐘。
留言列表